中国是全球医疗进步最大国之一

    核心阅读

    没有全民健康,就没有全面小康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将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,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,看病难、看病贵明显缓解,百姓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。城乡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持续下降,小病看得上、大病看得起、重病有保障,健康水平持续改善,全民共享“健康红利”。世界银行、世界卫生组织认为,中国在实现全民健康覆盖方面迅速迈进,改革成就举世瞩目。

    最近,全球著名医学杂志《柳叶刀》公布的报告称,中国医疗事业发展蓬勃,医疗质量不断提升,是全球进步最大的5个国家之一。

    医改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。新一轮医改启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将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,坚持保基本、强基层、建机制的基本原则,坚持统筹推进、突出重点、循序渐进的基本路径,全面推进医改向纵深发展,探索出破解医改这道世界性难题的“中国解法”。实践证明,深化医改方向正确、路径清晰、措施得力、成效显著,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健康福祉。

    5年来,我国健康水平持续改善,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,人均期望寿命从2010年的74.83岁上升至2016年的76.34岁。较高的健康绩效,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重要基础。世界银行、世界卫生组织认为,中国在实现全民健康覆盖方面迅速迈进,改革成就举世瞩目。

    1 基本医疗保障网惠及13亿人

   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吴明认为,我国在短时间内建立起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,筹资水平和政府投入逐年提高,在改善居民医疗服务可及性、解决看病贵问题上发挥了关键作用。

    5年来,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人数逐年增加,基本医疗保障网惠及13亿人,实现医疗保障制度的全民覆盖,提高了卫生服务的公平性、可及性、质量和效率,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健康发展道路。

    5年来,政府对医疗卫生投入持续增长,卫生总费用结构不断优化。2016年,全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1.32万亿元,比2015年增长10%,是医改启动前2008年的4.1倍。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连续下降,个人负担逐年减轻,2012年为34.34%,2013年为33.88%,2014年为31.99%,2015年为29.27%,2016年初步估算为28.93%。目前已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全民健康覆盖目标,即中低收入国家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比例不超过30%。

    基本医保保障水平逐步提高,为实现人人病有所医提供了制度保障。2012年,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年200元。2016年,我国将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进行整合,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为420元,2017年提高到450元。2012年,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为25元;2017年,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提高到50元。

    大病保险从无到有,夯实了基本医保制度网底。2012年,我国开始试点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。到2016年底,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面推开,实现全覆盖。2016年,全面实施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,救助对象范围从城乡低保对象、特困人员逐步拓展到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、低收入救助对象和因病致贫家庭重病患者。

    世界银行曾发布各国医疗卫生支出占GDP的比例。据统计,2011年中国医疗卫生支出占GDP的比例为5%,2012年为5.3%,2013年为5.4%,2014年为5.5%,2015年为6%。

    “新一轮医改是中国在公共服务领域进行的一次里程碑式的改革探索,具有开创性和借鉴性意义。”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说。

    2公立医院改革力度空前

    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是医改的重中之重,是缓解看病难、看病贵的关键环节。我国紧紧围绕破除以药补医、创新体制机制、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,着力建立维护公益性、调动积极性、保障可持续的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,涌现了大量公立医院改革典型,在控制医疗费用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,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。

    吴明认为,我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路径逐渐清晰,改革显现初步成效,尤其是在三医联动和上下联动方面力度空前,形成了一批符合实际、可复制、可推广的典型经验。

    新一轮医改以来,城市公立医院改革从试点起步,由点及面,稳步推进。从2010年的17个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扩展到2015年的100个,2016年增至200个,2017年所有338个地级以上城市全面推开。2015年,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推开,目前已覆盖全国31个省(区、市)的1977个县(市)。改革重心由搭建框架向制度建设转变,由医院改革向县域综合改革转变,由单项改革向医疗、医保、医药联动改革转变。2017年9月底前,我国将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,所有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(中药饮片除外)。

    5年来,各级公立医院通过取消药品加成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、加大政府投入,收入结构趋于合理,使医院回归公益性质、医生回归看病角色、药品回归治病功能。城市公立医院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例持续下降,2012年为44.8%,2013年为43.3%,2014年为42.2%,2015年为42.8%,2016年为39.6%。

    医疗费用增长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。5年来,我国在控制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增长方面,取得了显著的成效。从公立医院平均收入总额增长率看,医疗机构收入增幅2012年为24.0%,2013年为15.7%,2014年15.3%,2015年为13.4%,2016年预计控制在10%左右,全国医药费用过快增长势头得到初步遏制。同时,公立医院次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增长幅度呈下降趋势。

    3分级诊疗制度有序推进

    “大医院人满为患,小医院门可罗雀”“全国人民上协和,不到协和心不死”,这是我国医疗资源配置不平衡的一个缩影。5年来,我国有序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,促进了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侧的优化,推进了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的升级转型。

    5年来,我国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,以常见病、多发病、慢性病分级诊疗为突破口,逐步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,加快构建“基层首诊、双向转诊、急慢分治、上下联动”的分级诊疗制度。2016年,全国80%的城市和50%的县开展分级诊疗试点。2017年,全国85%以上的地市开展分级诊疗试点。目前,我国基本实现村村有卫生室、乡乡有卫生院,县医院服务能力明显提高,80%以上的居民15分钟内能够到达最近的医疗点。

    我国大力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,让群众患病后第一时间能够问诊自己的家庭医生,增强了群众对改革的获得感。截至2016年底,家庭医生签约率达到22%、重点人群签约率达到38.8%,“小病在基层、大病到医院、康复回基层”的合理就医秩序正在形成。2016年,19个省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的比例呈上升趋势,部分省份超过60%。

    5年来,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逐年上升,2009年为33.9亿人次,2012年为41.1亿人次,2013年为43.2亿人次,2016年为43.47亿人次。

    王虎峰认为,中国建立和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,充分利用基层卫生资源,构建基本医疗、健康教育、健康促进、预防保健为一体的服务体系,提供家庭出诊、家庭护理、日间观察、临终关怀等服务,这是一条低投入、高效益的健康之路。

    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认为,深化医改的过程也是政府公共管理创新的过程。各级政府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、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,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为导向,逐步打破体制机制藩篱,部分地区成功实现弯道超车,完善了国家卫生治理体系,中国特色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路径更加清晰。

Copyright © 2000-2022 All Rights Reserved.

《中国医疗设备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
京ICP备15059164号-1

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8061号